当军号的回响
融入警笛的长鸣
当“橄榄绿”的忠诚
化作“藏青蓝”的担当
他们从未褪色
从军营到警营
变的是制服颜色
不变的是刻入骨髓的使命
改的是岗位战场
不改的是滚烫如初的初心
值此八一建军节,聚焦吉林森林公安队伍中的退役军人——那些曾手握钢枪守护家国万里,如今肩扛责任筑牢林区平安的身影。
他们把军旅生涯的坚韧、赤诚与担当,深深镌刻在维护生态资源安全、守护林区群众安宁的每一个瞬间,用“戎装换警服,初心永不改”的执着,续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。
今天,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故事,见证那份穿越岁月依然炽热的信仰。
单位: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
姓名:李汪润
脱下戎装,换上警服,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担当。曾在军营里,我以钢枪守护疆土,将“服从命令、严守纪律”融入血脉;如今在督察岗位,我以初心捍卫公正,用“较真碰硬、细致严谨”践行使命。从训练场的摸爬滚打,到督察现场的察微析疑,变的是工作场景,不变的是对“责任”二字的坚守。每当核查线索、督查整改时,军营里“不解决问题不罢休”的韧劲总会涌上心头。我深知,督察工作是队伍建设的“安全阀”,唯有以军人的坚毅和警察的敏锐,才能守护好队伍的纯洁与担当。戎装虽卸,初心永恒,我将在督察岗位上续写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。
单位:安图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肖宇
从军营到警营,制服的颜色变了,但肩上的责任始终沉甸甸。这段跨越,藏着对“守护”二字的重新理解,也藏着从“服从命令”到“主动担当”的成长。部队里的日子,是队列里的整齐划一,是训练场上的极限突破,世界简单得像靶纸上的环数——瞄准目标,全力以赴。可穿上警服才发现,社区里的家长里短、街头的突发纠纷,远比战术推演复杂。前者守护家国的边界,后者守护日常的安宁。从兵到警,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底色。在国旗下许下的誓言,现在成了处理每一起警情时的初心。这身“藏蓝”,接住了那抹“橄榄绿”的接棒,继续在烟火人间里,书写着关于“守护”的故事。
单位:江源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刘腾蛟
曾经,我是一名军人,手握钢枪,保家卫国;如今,我是一名人民警察,肩扛责任,守护平安。从军营到警营,变的是制服的颜色,不变的是心中的信仰。在部队,我学会了坚韧与奉献;在警队,我践行着使命与担当。从训练场到社区街道,从执行命令到服务群众,角色虽有转变,但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如一。无论是调解纠纷时的耐心细致,还是面对危险时的无畏冲锋,我都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退役不褪色”的誓言。穿上警服,我依然是一名战士,岗位虽不同,忠诚永不变。我将继续发扬军人作风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新的奉献篇章,让警徽闪耀,让初心永恒!
单位:敦化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张国庆
41年前,怀揣着对人民警察满满的崇拜和向往,我走出军营步入警营,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蜕变,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军歌,又开始唱响慷慨激昂的警歌。1987年10月,我从吉林省武警总队长春支队复员回到家乡,成为敦化森林公安分局一名人民警察。警察的美,是一种藏蓝色的美,如同那一身威武的警服,庄严而又不失飒爽。而这藏蓝的美丽,又蕴含了许多其他的色彩。武装警察有着英勇威武的姿态;刑事警察有着满腔的热血和那无畏的精神;政工警察亦没有鲜花簇拥,也没有掌声如潮,有的只是平淡、是奉献、是责任、是使命。转眼41年过去了,想想还有3年多就要退休,内心既高兴又有几分沉重。高兴的是再也不用起早贪黑、加班加点工作;沉重的是即将离开警营,自己的警营情结总是难以割舍。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,有兴奋骄傲,也有失意彷徨,但更多感受到的还是无尚荣光。
单位:临江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黄崇建
1992年,我光荣地成为中国武装部队野战军的一名战士。1997年退伍后,我投身公安工作,将在部队练就的过硬素质融入新的岗位,完成了从军营到警营的转变。工作伊始,我被分配到条件艰苦、环境匮乏的山区派出所,这一干就是整整21年,面对山区的艰辛,我从未喊过一声苦、叫过一声累,战斗在打击犯罪、维护稳定的第一线,参与破获各类案件百余起,以“朝发夕破”的效率守护着辖区的安宁。由于身体状况问题,组织安排我转岗到户籍窗口,面对新的岗位,我依然保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,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,这份主动和用心,也为我赢得了群众“办事暖人心”的阵阵赞誉。回首过往,无论是在边远的山区派出所,还是在服务群众的户籍窗口,我始终铭记并践行着“退伍不褪色、转岗不转志”的铮铮誓言,从军营的橄榄绿到警营的藏青蓝,制服的颜色虽然改变,但那份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,却始终如一。
单位:抚松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丁华
1987年,我入伍成为了一名新兵,四年工兵生涯,我与铁锹、泥土为伴,在暴雨中抢通被泥石流阻断的山路、拆除有安全隐患的危桥、救助受困的群众,我时刻守护着家国平安。2002年,我从军营来到了警营,从士兵变成了警察,改变的是制服颜色,不变的是肩上的责任。来到警营,面对卷宗里的条例条文、报表总结、群众走访记录、入户走访宣传,这些琐碎工作却连着民生。曾有战友问我:“从扛铁锹到握笔杆,还习惯吗?”我指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说:“你看,这里的治安稳定,百姓安宁,不就是我们的初心使命吗?从扛铁锹到护民心,从硝烟味到烟火气,战场变了,制服变了,可“为人民服务”的赤诚之心早刻进骨子里,从未改变。
单位:和龙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陈汉
从军人到警察,身份的转变里藏着太多相似与不同,这份感悟里既有传承的热血,也有新的成长。军人保家卫国,警察守护一方平安,内核里都是“服务群众”。曾经训练时的汗水、执行任务时的警惕,那种“关键时刻能顶上”的信念,到现在早已成了我骨子里的习惯,哪怕脱下军装换上警服,这种严谨依然会自然流露,让我在警务工作中少了浮躁,多了沉稳。军人面对的是明确的“敌人”,而警察的工作更像“细水长流”,调解邻里矛盾、处理家庭纠纷、巡逻守护街巷……这些琐碎里藏着民生,需要更多耐心和共情,慢慢的我学会从“硬作风”里调出“软温度”。不管是军装还是警服,穿在身上的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从保家卫国的“大战场”,到守护万家灯火的“小街巷”,变的是岗位,不变的是那份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。每当我看到群众安心的笑容,就觉得这份转变很值得,我始终在“守护”的路上,从未离开。
单位:蛟河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崔全民
1987年卸下军装时,我攥着褪色的领章告诉自己:军人的担当不能丢。次年穿上警服走进森林公安队伍,才懂"守护"二字在不同战场的分量。刚入警营,习惯了队列口令的我对着卷宗犯难。老民警带我踏遍辖区林班,教我辨认盗伐痕迹、调解山场纠纷。一次暴雪夜搜救迷路采山人,踩着没膝深的积雪跋涉,当把人护送到温暖的警车时,我忽然想起军营里"不丢下一个战友"的誓言——原来守护群众,和守护战友是同一种滚烫。如今在林区值守37年,警服磨出了毛边,掌心的老茧比军功章更亮。从橄榄绿到藏青蓝,变的是制服颜色,不变的是每次敬礼时,心头那声响亮的"到"。
单位:汪清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管鹏杨
从军营到警营,制服颜色变了,但忠诚底色从未改变。初入派出所,曾因队列式管理与社区警务的柔性要求感到不适——训练场上的令行禁止,在调解邻里纠纷时需换成耐心倾听;瞄准靶心的专注,要转化为排查安全隐患的细致。有过"大材小用"的困惑:曾参与军旅任务的双手,如今要拾起调解协议书。但当帮独居老人找回走失的宠物、为农民工讨回欠薪,看到群众眼里的光,才懂"守护"不分战场大小。把军营的纪律意识融入接处警:1、3、5分钟出警速度、规范的执法记录仪使用,是部队作风的延续;将战术素养化为处突能力,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冷静处置,源自军营锤炼的心理素质。从保家卫国到守护一方烟火,变的是职责场景,不变的是"为人民服务"的誓言。
单位:桦甸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刘霄
脱下军装的那一刻,掌心的温度仿佛还停留在军营的钢枪上。转身穿上警服,战场从演训场变成了市井街巷,军营里雷厉风行的指令,转化为在社区调解中和风细雨的劝说。每当深夜巡逻时,看到万家灯火的安宁,忽然读懂了角色转变的深意——军营教会的忠诚与担当,本就该在守护群众的日常里延续。如今,把队列训练的严谨用在执法办案的规范上,把野外驻训的坚韧用在化解疑难纠纷中。制服颜色变了,可面对群众时那声“有我在”,和当年在军营里喊出的“请放心”,分量始终一样重。从保家卫国到守护一方,变的是职责场景,不变的是那份“人民至上”的赤子心。
单位:珲春森林公安分局
姓名:蔡志强
从军营到警营,是从“保家卫国”到“守护一方”延续,改变的是制服颜色,不变的是对“责任”与“守护”的执着。军营里用汗水浇灌意志,用纪律锻造作风,用号角召唤使命;警营中用法律维护群众,用真诚感化矛盾,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。当“直线加方块”遇上“人间烟火”,让我明白军营里的“令行禁止”是为了打赢战争,警营里的“刚柔并济”是为了缝合生活褶皱。从橄榄绿到藏蓝色,制服变了,战场变了,不变的是对“守护”与“责任”的执着,不变的是“忠诚、担当、奉献、拼搏”的内核,将“军人的魂”融入“警察的骨”,时时刻刻闪烁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守护。
一身藏蓝,扎根林海
初心如磐,守护山河
生态安全的屏障上
有你们踏遍青山的执着
社会稳定的防线中
有你们巡护林区的坚守
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
建军98周年之际
吉林森林公安
祝所有军转警战友们
八一建军节快乐!